簡介內容

哈薩克族牧民的貼心人
——“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典型材料
在昌吉市阿什里哈薩克族鄉30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經?梢钥吹竭@樣的情景——漢族鄉黨委書記彭彥武正在用流利的哈薩克語與牧民交談,給他們出主意、想辦法,幫助他們制定規劃、發展生產。提起彭彥武,全鄉9000多名哈薩克牧民群眾都會翹起大拇指,異口同聲地說:“感謝市委給我們派來了一個好書記,他真是我們牧民的阿吾列(部落首領),我們的貼心人!”
銘記責任 尋求出路
阿什里是昌吉市唯一的哈薩克民族鄉,哈薩克族人口占到全市的三分之二以上,轄區面積約為全市的三分之一。這里多為山區、戈壁和沙漠,自然條件較差,群眾多年來習慣于游牧生活,人均收入遠遠低于農區鄉鎮。1992年,鄉黨委政府根據上級號召,開始實施牧民搬遷定居工程,在戈壁上建起了一個新的牧民定居點。牧民定居后,由于對新的生產方式不熟悉、不適應,生產效益、生活條件改善緩慢,個別牧民生活滑坡。在這種情況下,阿什里鄉歷屆黨委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牧民生產條件、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但由于條件限制,牧民生產生活條件雖在逐步改善可是速度相對緩慢。作為鄉黨委書記,彭彥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彭彥武1995年被調到阿什里鄉工作,先后擔任副鄉長、黨委副書記等職務,2002年10月被市委任命為鄉黨委書記——他上任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行李從市區拿到辦公室,住到鄉上抓工作。他又在辦公室的墻上寫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幾個字,以此座右銘提醒和激勵自己開拓進取。
第二件事情是靜下心來細細琢磨。他不止一次地問自己,阿什里真的沒有前途了嗎?阿什里真的沒有希望了嗎?輾轉反側徹夜難眠。但是他畢竟在阿什里呆了多年,對這里的一草一木了然于胸,這里發生的往事歷歷在目,面對哈薩克牧民的期盼,他思前想后,暗下決心,一定要干出個樣子來。俗話說:“鳥無翅不飛,人無志難成。”作為鄉黨委書記,彭彥武始終將“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更困難”的口號作為前進的動力,他認為“自然條件的優劣是相對的,換個角度考慮問題,優勢可能會變為劣勢,劣勢也可以變為優勢”,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他帶領黨政一班人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新的發展構想,并走村串戶,廣泛征求基層干部和群眾的意見,最后形成了“借力牧區有機食品、天山風光、民俗風情、礦產資源等四大資源優勢,打好有機食品和文化兩張優勢牌,壯大畜牧業和旅游業兩個支柱產業,全面實施科教興鄉、項目活鄉、生態立鄉、畜牧強鄉、旅游富鄉、文化育鄉六大戰略”的發展思路。
揚長避短 推進發展
新官上任三把火。以彭彥武為班長的新一屆黨委燒的第一把火就是敢于碰硬動真格。要把發展思路變成現實,干部是決定的因素。彭彥武同志常說:“沒有落后的群眾,只有落后的干部。只要我們每位干部爭先創優,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人民群眾的利益,他們就會擁護你、愛戴你,就會支持你們的工作。”針對部分機關干部長期上班喝酒、打牌等頑癥,彭彥武立下決心,親自制定完善了18項規章制度,在大會上予以公布,要求大家嚴格遵守。但個別機關干部仍我行我素,彭彥武按規定對無視制度的干部給予了組織處理,令其在干部大會上深刻檢討。事隔四年,這名干部對此仍記憶猶新,他說:“如果不是那次給我警鐘,我不僅會丟飯碗,更會妻離子散。我打心眼里感謝彭書記。”在狠抓干部作風建設的同時,彭彥武高度重視干部的培養工作,經常給各族年輕干部壓擔子、教辦法,幫助他們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使許多人受益匪淺;他事無巨細,經常過問干部的困難,給予精神上和資金上的資助,幫他們渡過難關。為創新科學評價干部機制,在他的提議下,建立了輪崗、全員競聘上崗和“福利費+獎金”的激勵機制,通過實行捆綁式和倒排抓尾實績考核辦法,充分調動了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競爭氛圍,有力地推進了牧區各項事業的發展。彭彥武任職四年來,這個鄉黨委連續三年榮獲全市牧區黨建雙目標考核一等獎,連續三年被市委授予“一流領導班子”光榮稱號。他們先后選派5名干部參加了中青班的培訓、21名干部到村上或農區鄉鎮掛職鍛煉,并忍痛割愛,支持3名干部到組織部工作。
彭彥武上任后的第二把火就是大膽啟動了龍山滑雪場建設。鄉政府南側有一片土山,他在當副職的時候就想通過開發利用,讓它變成牧民的“聚寶盆”。機會永遠屬于有心人。一天,他在與別人商量旅游工作時突然想到,在這里建個滑雪場、發展冬季冰雪旅游不好嗎?彭彥武把這一問題拿到班子會上,大家一拍即和。說了就算,定了就干。2003年,在鄉財政非常緊張的情況下,硬是擠出20萬元解決了這一昌吉市首家滑雪場的通水、通電、通路問題。基礎設施建成了,為使滑雪場有人參與有人氣,他一方面通過招商引進了河南客商從事滑雪項目經營,另一方面通過黨政領導各包扶一個牧民從事飲食服務。在黨員的帶領下,初期有7戶牧民在這里落戶經營。牧民黨員哈那提別克說:“作為黨員,我是為響應鄉黨委號召才來的,沒想到幾個月就賺了18000元,比以往一年種地、放牧賺的錢還多!”這一情況引起了昌吉州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2004年,昌吉州首屆冰雪旅游節啟動儀式在這里舉行;2005年,以“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旅游經濟”為主題的閩昌情系列活動又在這里舉行。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龍山滑雪場不斷發展壯大。2005年,在彭彥武的組織協調下,鄉政府、企業和牧民三方共投資200多萬元,新建了600米索道和39棟磚混結構房屋,進一步提升了龍山滑雪場的知名度和競爭力,現已累計接待游客10萬人次,使農牧民人均增收120元。2006年,閩昌阿什里哈薩克風情園項目落地,項目總投資500萬元,為牧民增收搭建了新平臺。去冬今春參與經營戶戶均增收達5000元以上。
他上任后的第三把火是把牧民致富的熱情燒得更旺。通過近十年的建設,定居區已基本實現了“三通、四有、五配套”。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部分牧民產生了小富即安、小進則滿的思想。一些老干部主動向彭彥武反映:“彭書記啊,現在牧民日子好過了,有些人就滿足了。”聽到這些話后彭彥武思緒萬千,他想,要讓農牧民更加富足,就得替他們繼續創造致富的條件。他跳出阿什里看阿什里,認為要快速發展就要加快小集鎮建設步伐,筑巢引鳳,給客商創造寬松的發展環境,吸引更多的客商來此投資,借力發展。為此,他多次向州市領導匯報,談想法、要政策、跑項目、爭資金,主動貼上去、靠上去、粘上去,多方尋求融資渠道。在他的努力下,先后完成了阿什里鄉集鎮總體規劃、阿什里村、龍山滑雪場和民俗村測圖工作;投入1600萬元,完成了7公里鄉村主干道鋪油工程,給60公里道路鋪砂,完成了80公里不通村道路建設項目,使牧區交通狀況得到根本改善。投入160萬元,完成了派出所、獸醫站的改(擴)建,新建了大巴扎、鄉司法所、中心幼兒園和2個村的文化室及圍墻,按照抗震安居的要求建成抗震安居房7000平方米;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施工,集中力量完成了1處哈薩克民俗村的連片建設,提升了品位和接待能力,發揮了規模效益;投資320萬元新建了具有哈薩克民族特色的辦公樓,硬化地面2000平方米,新建了建筑面積410平方米的老年活動中心、360平方米的機關食堂和120平方米的職工娛樂中心,程控電話、電視接收等配套工程進展順利,實現了村村通電話、村村有高斯貝爾地面衛星接收器的目標,集鎮區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有力地推動了招商引資工作向縱深推進,激活了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增強了牧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提升素質 增強后勁
彭彥武常說這樣一句話:“一個民族素質的高低,決定著今后發展的速度和質量。”為提高干部和群眾素質,使大家牢固樹立愛家鄉、建家鄉、為家鄉多做貢獻的觀念,宣傳阿什里、推介阿什里,他在組建鄉“達爾汗”業余文工團的基礎上,先后主持譜寫了《阿什里,我可愛的故鄉》、《阿什里的姑娘》《英雄天格爾》等鄉歌,開創了全州創作鄉歌先河。幾年來,在阿什里只要有群眾聚會,就會傳出國家一級演員達列力汗用漢語為阿什里鄉各族群眾免費演唱的《阿什里,我可愛的故鄉》鄉歌,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在彭彥武的倡導下,這個鄉精神文明建設常抓常新,文明系列創建活動堅持不懈,農牧民的參與意識和評星掛牌效果大大提高;先后獲得“自治區體育文化先進鄉鎮”、“州級特色文化鄉鎮”、市級文明鄉鎮光榮稱號,并創建州級文明單位1個、市級文明單位5個、市級文明村組3個;《阿什里,我可愛的故鄉》則榮獲烏市總工會最佳創作獎。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想培養今后牧區發展的生力軍,就必須從娃娃抓起。在彭彥武的努力下,爭取到英國大使館小額贈款項目,修建了建筑面積300平方米的鄉中心幼兒園,并實施了“雙語”(漢語、哈語),教學填補了哈薩克族學齡前兒童教育的空白。為培養高素質的新一代哈薩克族青少年,他經常過問教育工作,并將9所學校整合為1所,實現了三語教學和小學一年級在定居區集中辦學的目標,通過幫助、引導、資助等有效措施,使升學率和入學率均達到100%。
考慮到牧民還不富裕,他積極與公交公司對接,為480名貧困學生辦理了免費乘車月票,減輕了貧困生家庭的負擔。為倡導移風易俗,樹立婚喪嫁娶新風尚,他主持修訂完善了《阿什里鄉婚喪嫁娶簡辦管理辦法》,有效的遏制了因婚喪致貧的現象。針對牧民出國定居熱的問題,他建議鄉人大通過“六清三不”政策,杜絕了盲目出國牧民返遷現象。
彭彥武時刻把三老人員的冷暖放在心上,主動和他們溝通,介紹鄉黨委政府的各項工作,虛心請教牧區工作的方法。為使三老人員能及時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免費為他們訂閱了黨報黨刊、安裝了新高斯貝爾地面衛星接收器。三老人員充分發揮余熱,為牧區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春風潛入夜,細雨潤無聲”。彭彥武的心血沒有白費,潛移默化的感染,循序漸進的推動,使阿什里鄉牧民變“精”了、變“活”了,干部變“優”了、變“強”了。
腳踏實地 為民造福
彭彥武同志始終關注民生,了解民愿,為民解難。如今,部分牧民仍保存著彭彥武多年前入戶解決問題時和他們的合影照片。個別老同志一提起彭彥武的名字便熱淚盈眶。這就是他誠心誠意為牧民群眾辦實事、竭盡全力解難題、堅持不懈做好事的回聲。“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彭彥武同志以樸實無華的情懷譜寫著一名牧區鄉鎮黨委書記的人生。
多年來,彭彥武同志一直把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列為重要工作之一,督促政府年年引進優良畜種、優質飼草,依靠科技促進畜牧業發展,引導牧民依靠科技養畜致富,并組織富余勞力外出打工,想方設法增加牧民收入。他還大力推行退耕還林還草工作,號召群眾綠化家園、美化家園,營造良好生活環境,促進人與環境和諧。阿什里鄉牧民人均收入2007年達到4979元,比2002年增長了233.7%。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他將“改善牧區生活條件,加快牧民致富步伐”作為中心,親自督辦整改的全過程,親自協調項目資金新修防滲渠30公里、防洪壩25公里、泄洪溝10公里,購置大中型農業機械總動力2100千瓦,極大地改善了農牧民的生產條件。彭彥武同志創新扶貧幫困工作方法,任職以來,他心系哈薩克族牧民,不但每次開會時都用哈薩克語為干部群眾作報告,而且為53戶貧困牧民發放扶貧滾動畜657只,通過滾動幫扶,已有31戶貧困牧民甩掉了貧困的帽子。為解決牧民辦事難的問題,他提出了以“心系牧民、全程代辦、服務大局”為主題的行百里路、進百家門、吃百家飯、辦百家事、解百家憂的“五百”實踐活動,及時化解了矛盾,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帶領各族群眾努力創建和諧社會、打造平安鄉。2007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02億元,其中畜牧業收入1.12億元,種植業收入2013萬元,二三產業收入7002萬元。人均增收493元,人均純收入達到4979元。
“青春譜新篇,濃墨繪人生。”彭彥武,一個普普通通的基層領導干部,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只是在默默無聞中淡墨精心描繪人生。如今的阿什里變了,農牧民富了。人說“在牧區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奉獻”,但他多年來沒有向組織提出過任何關于個人升遷、調離和待遇方面的要求。他常說:“用力去工作只能達到稱職,用心去工作才能達到優秀。”——這就是我們滿意的公務員彭彥武同志,是我們牧區公務員隊伍的榜樣。
function ImgZoom(Id)//重新設置圖片大小 防止撐破表格
{
var w = $(Id).width;
var m = 550;
if(w < m)
{
return;
}
else
{
var h = $(Id).height;
$(Id).height = parseInt(h*m/w);
$(Id).width = m;
}
}
window.onload = function()
{
var Imgs = $("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var i=0;
for(;i